欢迎您光临五金加工厂,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

作者:五金加工
文章来源:本站

  二战时期的炮弹可以分为定装弹和分装弹两种,定装弹顾名思义就是炮弹在出厂的时候,发射药和弹丸便已经连接到一起,不需要在发射的时候再进行分开填放,只需要拧上引信就能够装弹发射。分装弹指的是炮弹在出厂的时候,发射药和弹丸分成两个部分,在发射的时候先把弹丸放到弹膛里面,然后再将发射药放到发射药室,通过关闭炮栓把弹丸和发射药连接到一起,然后才能够进行发射。

  题主提到的没有药包的炮弹,就是二战时期的定装弹。因为二战时期没有自动装弹的火炮,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定装弹的装弹速度要比分装弹更快。当然定装弹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定装弹的炮弹是一个整体,装弹手想要装填定装弹,必须要拥有一个好身体。如果大口径的炮弹做成定装弹,那么装弹手根本无法装填炮弹。因为小口径炮炮弹的重量比较低,所以二战时期的大部分小口径炮,都采用了定装弹。

  相比于简单易操作的定装弹,分装弹也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分装弹的弹丸和发射药分开,更加适合装弹手搬运炮弹,二战时期的大口径炮弹一般都采用分装弹。装弹手在发射分装弹之前,将弹丸和发射药分开搬运,就能够搬动一些口径较大的炮弹,除了能够降低装弹手的体能要求外,分装弹还能够调整炮弹的射程,提高炮弹的打击精度。

  小口径炮能够通过调整炮的角度,来打击不同位置的目标,大口径炮调整角度的难度比较高,只能通过调整发射药的数量,来打击不同位置的目标。采用分装弹的火炮,则可以通过换装不同型号的发射药,改变炮弹的落点来打击敌人。实际上一直到现在为止,定装弹和分装弹的地位仍然不分高下,两种炮弹在不同用途的情况下,各有各自的优缺点。

  那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形式的炮弹呢?首先:就是重量和射速问题,通常来说105毫米以下的炮弹重量在15~16千克左右,这个重量装填手能拿得动,可以较快速的装填进行急促射击,口径更小88毫米高炮炮弹在12千克左右,高炮必然要用到定装弹,打击飞机再用分装弹显然是速射更慢,根本打不着飞机,所以中小型炮弹为了提高火炮的射速都采用定装弹;而大口径火炮炮弹的重量很重150~155毫米的炮弹重量都超过了40千克,这个重量要是再使用定装弹的形式装填手装填2~3发后就拿不动了,所以为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要采用分装弹

  第二个问题就是火炮在射程内有多个打击点(火力覆盖点),比如说: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15千米,在这个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目标距离要有8个以上的打击点,火炮在打击这些点时靠“俯仰机”的上下角度调节射击就可以将炮弹打击到目标;而大口径火炮由于射程更远只使用“俯仰机”调节射程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发射药进行编号,编号代表着发射药量,比如说:1号装药它的最佳仰角射击距离8公里,在这8公里内再通过“俯仰机”的角度调节可以实现射程内所有目标的覆盖,2号装药最大射程12公里...以此类推,所以大口径火炮需要分装弹是因为射程远,射程之内要打击的点更多。同时发射药量的多和少也影响到了弹丸的初速,初速越大弹丸飞行的距离就会越远,炮弹的穿透力也更强,打击远距离的地下掩体目标必然要装填全装药量。

  这并不是二战的锅,不是所有的大炮都需要分装个药包出来,毕竟有些时候定装弹药更便利,也足以解决大多数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得相当出色,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火炮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实际上火炮在一开始确实是分装弹药的,人们将火药粉末塞入炮膛,然后再塞入球形弹丸将之射出去,或者你高兴的话,打打链球弹、葡萄弹什么也都可以。

  

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

  早期火炮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异类——弗朗机子母炮,这种小型火炮采用了可拆炮膛设计,在大的炮膛内塞入一段小一点的子药筒发射。

  弗朗机炮手可以先把子药筒装好火药和弹丸,使之成为临时的定装弹药,在使用的时候填入炮膛发射,如此轮换打起来非常快,只是气密性有点不佳,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弗朗机以后很少再出现这种子母炮,人们最终还是依靠规范发射药量,实行标准化装填来解决大炮的发射问题。

  这种习惯延伸到了现在,一个标准药包是多重,发射药最大能装填几个,多少发射药在不同情况下的发射表现,这些都有标准的量化数值去对应,甚至还有“智能化装药”,由计算机负责计算和药包装填。

  15世纪以后,一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明出了真正的整装式炮弹,这还是搭了后膛火炮的潮流才出现的,毕竟如果总从炮口塞炮弹,也没必要非得整装,击发方式不一样嘛。

  如果没错的话,应该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大炮率先使用了后膛结构,他们应用了螺纹炮闩和楔形炮闩相结合的方式,让后膛装填柱状炮弹成为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整装式炮弹就已经属于完全成熟的技术了,随着战争的发展,它们成为中、小口径火炮的标配。

  至于大口径火炮么,它们使用的还是分装式的药包,这是因为人们根本扛不动那些口径奇大的火炮弹药,也懒得为其浪费钱制造硕大的弹壳。

  大口径火炮、巨型火炮根本就没必要上弹壳,除了重量和加工靡费外,人们还需要更加灵活的使用那些大口径重炮,需要能通过调整药包数量,将射程控制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而不是一整颗定装弹药塞进去,只能覆盖2000米以外的射程。

  中、小口径的火炮射击频繁,还往往需要直面一线阵地,所以再使用药包就不合适了,变得如子弹一般的定装弹药却再好不过,它们容易保存,使用相对安全简易,射击步骤更少,大大加强发射效率。

  比如机关炮,20mm一发的炮弹,一分钟就能打出几百上千发,还得装在弹链或弹带上持续输送,怎么可能使用分装弹药呢?

  又比如高射炮,二战德军的88mmFLAK 36,一分钟打15发,随打随退,旁边还得有个人捏扳子给引信药盘定高,要是再弄个分装式弹药,这一群人不给忙死?别说打飞机了,还会挨飞机打。

  实际上,在分装式和整装式弹药外,还有种半整装式,人们可以把战斗部拧下来,从药筒中抠出或替换不同的药包,以此来修改炮弹的发生性能。

  

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

  总而言之,二战一些大炮采用整装式弹药这很正常,这可以没毛病,因为一战都这样了。

  我来回答:一般大口径火炮要用药包,因为炮弹太重所以要弹头和药包分开,象海岸炮,大口径舰炮,要塞炮,重型榴弹炮都是要用药包发射的,而坦克炮,小型加农炮,高射炮,步兵野战炮,都是定装炮弹,也就是弹头和弹壳予先装在一起的,火药包出厂时都是固定装药,如果要增加射程就在装入弹丸后再增加药包数量即可,如要近射就减少药包!这种操作现在也是一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近百年的时间了,但在这场人类的大浩劫中,留给人们回忆的武器却总有点没有尽头的意思。比如二战时期的大炮,这不算冷知识,却有点小新意,那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有的大炮竟然不需要药包呢?

  在了解大炮使用药包与否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看一下当时流行的,或者说比较出名的几款大炮。因为了解这些,也就意味着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大炮类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了。

  苏联在二战时期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他们的武器当然也很出类拔萃,这其中就包括了大炮。比如当时苏联反坦克炮:zls-2、Zls-3型,它们的口径虽然不一样,却被视为反坦克利器。像当时的虎王坦克,都在它们的炮口下灰飞烟灭过。而且,Zls-3为加农炮,口径大于Zls-2型,造价低,威力猛,是难得的好武器。

  另外,苏联还有一款喀秋莎火箭炮,这是他们自行研究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二战武器,发射口径为132毫米,一次就可以发射16发火箭弹,其射程之远,杀伤力之大,威力之猛,都是各国皆知的。当时,德军送它一个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

  还有,苏联还有一款重型火炮,那就是ML-20型,它的发射口径更大,是152毫米,射程直接达到了17200米,据说可以从遥远的地方直接将炮弹送进对方的阵营中去。

  除了苏联的大炮,德国也有厉害角色,比如FH18型榴弹炮,其口径为105毫米,性能非常优秀,深受德军的喜爱。当时,在德军队伍中,它的数量高达20000门,还对中国出口呢,据说它能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

  当然,美国的M1型榴弹炮也不白给,美军总产量达到一万门的样子,只是弹丸的重量就有43公斤。而英国的25磅榴弹炮、法国的20式迫击炮,那都是在二战中深受人们关注的炮型。

  但这些不同的大炮却基本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定装弹式大炮,二是分装弹式大炮。其中,定装弹式大炮则可理解为带有药包的类型,它的发射径口通常都低于105毫米。

  这样的炮弹属于成品型,其弹丸与发射药弹壳直接在生产处装配完成,使用时只要从弹箱里取出,然后拧上引信,便可直接推进炮膛来射击了。

  而分装弹式大炮就是我们所讲的无药包大炮,它的发射口径都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超过105毫米以上的。其弹丸与发射药弹壳必须分开存放,只有使用的时候,先将弹丸推进弹膛,然后再将发射药弹索放进药室。这时关闭炮栓,弹丸与弹壳也就在这个挤压过程中完成了结合,可以射击了。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非要整这么复杂呢?这可不是非常让它复杂化的想法,而是因为当时技术,加之使用条件,不得不为之的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定装弹与分装弹的不同之处。首先,定装弹属小重量型的炮弹,按其分类的标准,一般105毫米以下的发射口径所能使用的炮弹重量在30-32斤的样子。

  这就意味着,它是小型炮弹,完全可以通过手搬填进炮膛。当然,如果是更小发射口径的,那自然炮弹就更小了,炮弹越轻,手动的速度越快,炮兵的完成率也越高。所以,直接将它们与弹壳装在一起,也就省去了二次制作的麻烦。

  当然,这样的定装弹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因为炮弹小,其威力就相对会减少。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优势,这就是不需要二次操作来合成炮弹,从而加快了射击的速度。所以,当时用来打击空中飞机的都采用这种小、中型的大炮。

  而此时分装弹的原因也就显示出来了,它的射击口径太大,也就代表了炮弹加大。那些超过150毫米口径的大炮,其炮弹的重量基本都超过了80斤。这个重量让人手动投膛显然不合理,所以,先装弹药,再装发射药弹壳,将重量给它们分散开来,如此也就解决了过重的现实。

  当然,分装弹有它的缺点,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一门105毫米口径的大炮,它的射程不会太远,而且打击点也不会太多,大炮在打击时候,依靠俯仰机的角度调节才可以打到目标。而分装式的大口径火炮就不一样了,它射程更远,打击点也更多,无论是穿透力还是打击掩体的功效,那都是超越了定装式炮弹的。

  不过,分装式的炮弹可能因为二次加工的复杂性,它的操作方面会落后于定装式炮弹。毕竟,中间加一次手,那操作起来就会慢一步。按战斗中的速度,这种分装式的炮弹,连续发射的中间时差都要在2分钟以上。

  与此同时,分装式炮弹虽然射程、威力等都非常可取,但造价也相对要高出很多。据说在1940年的时候,一枚406毫米的炮弹,其价格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这不是射炮弹,而是在赤裸裸地烧钱呀,太可怕了。

  其实,一件事从来都是如此,它有好的一面就会有不好的一面。只有利弊皆存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好处。这就如同二战时期不同类型的大炮们,它们可能有的贼便宜,但却不会被队伍抛弃,有的造价极高,却又不得不去使用。用不用药包都无所谓,真正可以对抗中取胜,那才是关键。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来解读,1.火炮使用的炮弹是定装药还是分装药的问题?2.火炮使用的是炮弹是发射后没有弹壳产生的药包,还是有弹壳产生的药包。

  而决定火炮是使用定装药还是分装药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你的人扛不扛得动炮弹,如果扛得动那就使用定装药,如果扛不动那就把弹头和发射分开来。而第二个问题就技术的问题,因为定装可不是简单的将弹头和发射药组合在一起那么简单,里面所涉及的门道不是我们能简单理解的,其中安全性、可靠性的问题就够军工科技人员研究了。而定装药的好处就是提高火炮的射速,不用像分装药那样先把弹头塞进去再塞发射药。

  火炮是否使用分装药的分界线主要是在6英寸(152毫米)的炮弹,因为像一般的152毫米炮的炮弹重量都能超过100斤,这个时候基本上是人体承受重量的极限,重量再高的话真的扛不动了,所以无论是海军的舰炮还是陆军的大口径火炮都是使用分装药。而且对于大口径火炮来说使用分装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发射的时候并不需要退弹壳,特别是对于舰炮来说,因为军舰的舰炮空间就那么大,产生那么大的弹壳你往哪堆?使用药包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打完一发炮弹就可以直接装填下一发炮弹。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口径舰炮使用的发射药包都没有弹壳,大口径舰炮到底要不要装弹壳就得看你的炮栓结构是怎样的,当时使用的炮栓主要有“螺纹式炮闩”和“楔式炮闩”两种,大口径舰炮一般使用的是前者,因为螺纹式炮闩的。紧密性比较好,在使用发射药包时不用担心炮尾漏气,但这种炮闩的结构比较复杂,开锁动作比较繁琐。而楔式炮闩多用于陆军的中小口径火炮,这种炮闩的优点在于快锁动作快能快速射击,但缺点就是气密性不好,不过可以使用弹壳来解决,因为发射药在燃烧时铜制的弹壳顶住炮尾的缝隙,这样就解决气密性的问题了。

  这种就是螺纹炮闩

  所以海军的舰炮是很少有使用楔式炮闩的,但也不是没有人使用,二战时期的德国海军就是使用这种,它的发射药分成两组,前面一组是用丝绸包好的发射药,后面的一组是装进一个弹壳里的,这样在发射时就可以解决气密性的问题。

  德国海军舰炮的楔式炮闩,注意和上面的对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口径决定的!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药包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所谓的药包其实就是炮弹的发射药,说白了这类似于子弹的弹药分装。就好像是早先的滑膛枪,基本上都是先状态火药,然后再装填弹丸。直到定装弹药的出现,这种分装弹药才彻底从战场上消失,但也仅仅限于子弹而已。

  要知道炮弹这种东西是体积越大重量也越大,一般像是那种口径较小的反坦克炮弹或是装药量较少的榴弹炮炮弹,基本上就可以被制作成定装炮弹,也就是以炮壳为容器将炮弹与发射药融合在一起,而且炮弹在发射出去之后炮壳也是能够回收并继续制作炮弹的,所以也不会产生资源浪费。

  但是口径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尤其是那种装药量大的穿甲炮弹,连炮弹加炮壳基本上都超过一米多,而重量也是一个人无法装填的。这样一来就会使装填手的体力消耗极快,以至于装填速度被拖慢,所以像是装药量大的穿甲弹或是炮弹本身重量大的榴弹,基本上都会使用弹药分装。先往火炮中塞入炮弹,然后再把药包塞进去,就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发射了。

  而且分装弹药的好处就是可以自行调配药包数量,如果你想把炮弹打的近一些,那么装填一个药包即可,如果想把炮弹打的远一些,那么装两到三个药包即可。所以说二战期间定装弹药的炮弹,基本上只会出现小口径穿甲弹以及短粗的榴弹而已。

  在管状射击火器诞生之初,为推动弹丸发射需要使用火药,这也是为何会有“弹药”一词,到19世纪,纸质定装弹药的出现使得步枪开始告别弹药分装的局面,而后纸质定装弹药则更一步衍生为小巧且稳定的金属定装弹药。

  但在火炮上,对于定装弹药的推进却没有如此积极。直至今日在15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中,往往还在使用分装弹药,即先填装弹头再填装药包。究其原因,是枪与炮在作战任务以及弹药特性上的不同。

  步枪的射击往往都是直接瞄准直接攻击,一些小口径火炮也是采用这种攻击方式,对于子弹/炮弹所需的发射药无需变动,只需要通过标尺调节火炮射角。而对于如榴弹炮、迫击炮以及舰炮这类的需要进行大仰角曲射的火炮,除了使用标尺调整射角外,还需要通过变更发射药包来实现对射程的调整,以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采用分装弹药,可以通过变更不同的发射药包实现这一方式。而部分采取定装弹药的榴弹炮则采用组装式弹壳,在更换装药时效率不如采用分装弹药的火炮,部分迫击炮则采取加装药包的方式,即原始装药只安装最小装药,视打击距离加装药包。

  另一方面,无论是早期的人工装填还是如今的自动装填机构,人力/装弹机都有其能负载的最大重量,尤其是150mm以上的大口径火炮,仅仅是弹头的重量就高达50kg,倘若选择定装弹药,则无论是人力还是自动装弹机都无法负担其重量。这里着重提一下,采用分装弹药实际上能节省下大量的重量。由于采用分装弹药,包裹装药的材质是丝绸或纸,而采用定装弹药则只能使用金属,而不能像步枪一样使用纸壳定装弹,否则弹头的重量会导致整个炮弹的变形,甚至引发爆炸。

  这也是为何我们会见到许多采取发射药包发射的火炮。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火炮都采用分装弹药,实际上最早的金属定装炮弹诞生的时间与金属定装子弹的列装时间差不多,但最初仅仅被应用于75mm以下的步兵火炮,其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步兵火炮使用的门槛,减少步兵携行火炮的难度,到二战时期,定装弹药已经全面扩展到105甚至120mm的重型火炮,定装弹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装弹速度,实现快速打击。

  这就是为何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有很多大炮不使用药包的原因了。

  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就大规模使用定装炮弹,就是火炮弹丸和发射药连成一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火炮发射的速度,也有利于炮弹的运输和保管,实心弹已经很少使用,大部分使用开花弹,已经接近现代的炮弹,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丸和药筒是分离的,主要因为重量大操作不方便,先放入弹丸,再根据射程装入预先设定的药筒,操作有点复杂,但药筒都可以回收使用。现在加药包的主要是迫击炮和岸防炮战列舰炮,迫击炮是加一圈小药包来增加射程,而超过203毫米的巨炮直接使用药包,来调节射程。

  炮弹的击发种类目前所知有四种:第一种自击发 迫击炮,炮弹丢进炮筒靠惯性击发底部引信。第二种外击发 中小型炮弹带有炮壳,后装填堂,尾部击发。第三种 重型炮弹 弹头跟药包分开填堂。第四种 就是现在比较先进的电磁炮,后堂无需放药,直接电磁推出去弹头,缺点充电速度慢,这个不属于二战[捂脸]。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五金加工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